星期六, 6月 30, 2012

從胡士托風波談靛藍族群



  • 胡士托風波表現出年輕人永於追夢,老人們活在戰爭的恐懼陰影,沒有安穩的感覺,必須靠錢堆積安全感,70年代前後如美國反越戰的和平主義者、嬉皮、大喊「只要高潮」的性解放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同性戀者,靛藍族群大部份活躍在文學、藝術領域,不過作風在當時被視為激進、反社會的,常被打壓,在我們那個時代嬉皮就等於壞小孩.教育洗我們的腦(蔣中正害死我)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他們是當時改善我們世界的人讓人們走向和平與提昇,在電影裡很多修行的團體的講座,宣傳和平唱歌不是主要,是大家利用這地方宣傳理想,找尋宇宙的答案,這就是生命之旅的開始.以前這些運動都是利用音樂際,但是如今的發展確不同,音樂季還是在吸毒吶喊,但是革命運動已經改到facebook 和 twitter 新浪網等.簡而言之就是聚人氣宣傳自己的理念,最近的茉莉花運動和佔領華爾街運動都算是,但是未來還會有個改變人類的和平運動,不計代價只為和平,讓人類可以逃離因為殺業所造成的核戰毀滅地球.



    胡士托風波.jpg



【心得】
片名: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導演:李安
編劇:詹姆斯夏慕
演員:傑佛利迪恩摩根、狄米崔馬丁、李佛薛伯、艾米爾賀許、尤金李維、伊美黛史道頓
官方網站:http://ent.msn.com.tw/event/takingwoodstock/


簡介:
1969年,室內設計師Elliot Tiber原本在紐約工作,因為父母一再的懇求,決定回到家鄉重整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快要倒閉的破爛汽車旅館,正當Elliot Tiber還在苦惱要如何挽救這間旅館時,他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隔壁城鎮推掉了”胡士托音樂祭”的舉辦權,於是他毫不猶豫馬上打給音樂祭舉辦人,邀請他們來白湖鎮舉辦萬眾矚目的”胡士托音樂祭”,希望音樂祭的人潮可以為乏人問津的旅館帶來生意。


感想:

這是部好電影,有半紀錄片的味道
如果喜歡看這種風格電影的朋友,請務必去看看
但他的音樂用得倒是比我想像中的少,雖然都用得滿切要的



關於星星小孩、水晶小孩
等,他們是被歸類為靛藍族群之後來到地球的「新小孩」。靛藍族群常被視為是打破常規的「壞小子」,在18世紀時領導科學革命的科學家是第一批靛藍族群,第
二批就是70年代前後如美國反越戰的和平主義者、嬉皮、大喊「只要高潮」的性解放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同性戀者,靛藍族群大部份活躍在文學、藝術領域,不
過作風在當時被視為激進、反社會的,常被打壓,所以個性不是很壓抑,要不然就是有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新小孩是九十年代來到地球的,不像靛藍族群那麼反骨
/激進,但是他們思維模式和一般人不同,是跳躍式思考,彼此也能用心電感應溝通,通常可能也伴隨著肢體的殘障或限制,但卻有超齡的智慧,以及大愛。若要詳
細了解,可參閱下列連結:連結一連結二

來自宇宙的新小孩

來自宇宙的新小孩The Children of No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