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現在看的越清楚發覺要改變周圍的一切真的很難,所以乾脆玩在這虛幻的世界中比較實在,看大家努力的哭努力的爭,努力的找煩惱努力的想愛情,努力的失戀,當在得與失之間可以體驗到一點真實的感受也是很感動,雖然因為了解真實的自我,不是很懂大家為何這麼努力去要不真實的東西,所以在不真實的世界裡還是不要忘掉真實的自我(雖然看起來有點傻想要沒有証明的真實)
真實與不真實
奇跡課程開宗明義說:「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威脅。凡是不真實的,根本不存在。」。此所謂「真實的」,當然是指「上主、天堂、自性、神聖本質、真愛、…」。所謂「不真實的」,當然是指身體、世界、困境、煩惱、疾病、死亡、痛苦及苦海。以及造成煩痛的「無明、原罪、界限、分裂、隔閡、幻相、制約、印痕、妄見、怨尤、我執、…」。
「真實的」,不待追求,只待被體會,當「烏雲」退散,即現前了。「不真實的」,不必敵對消滅,需要的是「慧眼開」,見「真相」。
換個方式說,「真實的」是指無限大的「背景」,或叫永恆的「大容器、大心」。萬物得以成立,是因為有此「背景」之故。就像白板能夠被寫畫上萬物,就像虛空中,常有雲雨雷電在生生滅滅。此「容器」又叫「真我、真空、真心、道體、空體、空不空如來藏」,或叫做「創造的源頭」。
而「不真實的」,是指「容器」中的「內容物、創造物」,也就是佛學中所說的「無常、無我、如夢如幻」之「法、相、根、塵、物」。
人,是因為將「創造物」認同為「真我」。故迷失了真我。故禪修靜心的核心原則是「不認同」。
找回真我的關鍵是解脫與「創造物」之黏縛。也就是不再認同任何一個創造物為「我」或「我的」。古德曰:「但心不附物即得!」。或曰:「即心即佛,無心為道」。在無愛憎取捨心的當下,「清淨心、光明心」就現前了。而那就是真實的「心佛」。
佛經曰:「諸可還者非吾!」,一切有範圍,可以被分解,然後歸還給天地者,都不是「真我」。故今德曰:「凡是被知道的,都不是真空心體」。
僧璨大師曰:「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其意是說,對於任何一個「創造物」,當下沒有絲毫的「愛憎、取捨、修整、增減、黏著」時,那個無邊空曠的「大容器」就現前了。也就是那個不可說的「道體、空體」現前了。因為它始終都一直在,只是常人惑於萬象/相,將焦點擺到(愛憎)眾多的「創造物」上了。故再也覺察不到那個無邊空曠的「背景」一直都在。它/他日日夜夜都一直忠心地陪伴吾人,因為它/他就是「我/你」。而所有的創造物都不是「我」,頂多是「我」的「工具、玩具、戲服、外殼、包裝紙」。
此「空」非「頑空」,因為它同時是「本覺、本明、本知」的。也是「能生萬法」的。
當體悟了「真空心體」,回歸現實生活時,對於萬事萬物的心態,自然漸漸會成為「兩邊」都無礙自在,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對錯,只是當下做了「選擇」而已。也就是對於萬事萬物,當下有所增加也無礙,有所減除也無礙,也可以保持「不增不減」。就像是虛空能容萬物的生滅、來去。萬物不論怎樣變異,虛空永遠無礙、無傷,永遠自在。
安住當下
如果說生命包括「真實」與「不真實」兩方面。那麼生命的唯一出路就是安住「真實」與「不真實」。
第一步是安住「不真實」,也就是安住無常、變異及不安穩的身心。然後,漸漸地,「真實」的「淨明中心、無染本覺」自會浮現。然後就可以安住「真實」。安住「真實」穩固了,自然也不在乎現象界的「大風大浪了」。於是可以同時安住「不真實」與「真實」。那就是好好地跟自己在一起,又叫做「安住當下、安住大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