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價飆漲成因
●糧食養動物吃肉也是主因
http://itv.ifeng.com/vplay.aspx?id=bcb2d370-a397-47b2-9b4e-e519fe1e266d
●全球糧食總產因嚴重災害降低
●糧食消費量因經濟復蘇而增加
●燃料乙醇消耗掉大批糧食資源
●生物柴油消耗大量植物油資源
●儲備減少到30年來的最低水準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special/quanqiuliangjia/
自2006年9月始,特別是從2007年以來,世界主要糧食品種價格飆漲:小麥價格飛漲112.0%;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揚3.1%。小麥和玉米的價格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價位。有觀察家警告,在今後一二年內,全球仍可能面臨“糧食價格上漲”的嚴峻形勢。
全球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何在?從客觀事實分析,這一輪全球糧價上漲的實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條:
一是全球糧食總產量因嚴重自然災害而降低。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災害嚴重:反常的炎熱導致美國農業蒙受損失,牲畜出欄率降低;百年一遇的酷旱沉重打擊了澳大利亞的農業和糧食生產;惡劣的氣候釀成歐洲小麥主產區遭受災難性損失。嚴重自然災害頻仍給世界糧食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引人矚目的是,近年來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減產量更多。
二是全球糧食消費量因經濟復蘇而增加。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世界人口增加,各國 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民眾有能力消費更多的糧食和食用植物油。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肉蛋奶魚等動物蛋白食品消費量快速增長,從而導致消耗更多的飼料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佈的數據,2006年,世界穀物消費總量增長到20.43億噸。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05年到2006年增長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左右。這對世界糧食市場增大了壓力。
三是燃料乙醇異軍突起消耗大批糧食資源。出於應對“石油價格暴漲”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戰略目標,替代性生物清潔能源備受青睞。燃料乙醇是生物清潔能源的一大品種,一些國家利用大量玉米等糧食生產燃料乙醇。世界最大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的美國,採取大幅度補貼政策,大大刺激了玉米燃料乙醇生產的突飛猛進,目前玉米燃料乙醇佔美燃料乙醇總量的比例已達90%上下。2007年,美國用於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相當於美國玉米總產量的27%。按照美國總統布希最近簽署的《新能源法案》,美國將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將達到360億加侖。如果玉米產量沒有大幅度增長,“汽車”與“人”爭糧的矛盾將愈演愈烈。“汽車”大量奪走了“人”的糧食,必然導致糧食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促使世界市場糧食價格上漲。
四是生物柴油迅猛發展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資源。生物柴油是生物清潔能源的另一大品種。歐盟是利用菜子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區。在歐盟生產生物柴油消耗的主要原料中,菜子油佔總消費量的比重高達60%以上;其次是大豆油、葵花子油、棕櫚油和動物脂肪等。由於歐盟各成員國對生物柴油生產的投資迅速增加,因而生產能力迅猛擴大。從生物柴油的消費量看,歐盟也明顯增長:2005年為303萬噸;2006年為544萬噸;2007年為690萬噸;2008年將達到1154萬噸。各種機械“喝了大量生物柴油”,意味著供應市場的、人吃的植物油大量減少。這自然會導致植物油料供應緊張。
五是全球糧食儲備量猛降。一方面,全球糧食總產量下降;另一方面,糧食消費量增長。兩種相反的作用必然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2006年,全球糧食總儲備量下降到3.75億噸,比上年下降16.2%;糧食期末庫存只佔當年總產量的17.1%,佔當年總消費量的16.5%,低於FAO確定的世界糧食安全線。迄今,全球糧食儲備量已減少到30年來的最低水準,給世界糧食安全籠罩上陰影。
對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行情演變態勢的客觀描述,體現出全球糧價暴漲的真實根源。其中:全球經濟復蘇、GDP增長是糧價上漲的長期動力和誘因;生物質能源異軍突起是刺激世界糧價上漲的重要新因素;嚴重自然災害導致世界糧食減產和糧食儲備連續下降是世界糧價飛漲的直接原因。只有如實認清和承認這些真正的、符合實際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必要措施,恢復世界糧食價格的正常水準。那種認為世界糧價飆漲是所謂“中國大量進口糧食所造成的”的看法,不管出於何種動機,都是有害無益的。
ps1:殺麻雀造成生態失衡人類大饑荒
1955年冬,農村的所有制改造已穩操勝券,中共中央開始考慮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前景問題。1955年11月間,毛澤東主席離開北京外出考察,找了部分省、自治區的黨委書記討論農業合作化和農業發展問題,形成了十七條意見(後來被稱為「農業十七條」)。其中,第十三條的內容是:「除四害,即在七年內基本上消滅老鼠(及其他害獸),麻雀(及其他害鳥,但烏鴉是否宜於消滅,尚未研究),蒼蠅,蚊子。」
在醞釀「十七條」的過程中,農業部兩位負責人曾徵求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鳥類組兩位專家的意見。專家說,麻雀分佈極廣,在農業區肯定是一種害鳥。在農田、谷場、糧庫啄吃糧谷,造成很大損失。在果區、林區則有捕蟲的益處。這兩位鳥類專家同時又認為,山雀、啄木鳥、青燕子、黃鶯等鳥屬於益鳥,它們有的還能除掉人工難於捕捉的天牛幼蟲,建議對這些益鳥有領導有計劃地加以保護。
根據各地徵求來的意見,毛澤東將「十七條」的內容擴充到四十條,並定名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原「十七條」中的第十三條變成第二十七條,要求「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5年、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老鼠、麻雀、蒼蠅、蚊子。」1956年1月25日,最高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了這個文件。第二天,《人民日報》將《綱要》全文發表。就這樣,麻雀與老鼠、蒼蠅、蚊子作為世人皆知的「四害」,成為最遲在12年的時間裡要被消滅的對象。
除「四害」運動進入了第一次高潮
那個時候,麻雀不是稀罕之物,而是隨處可見。滿天飛的麻雀無疑被農民認為是糟蹋糧食的害鳥。
因此,在《綱要》正式公佈之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就已將麻雀作為消滅的對象,並列出了消滅它的具體時間表。與此同時,消滅麻雀的行動也已開始。1956年12月,甘肅省武山縣郭槐鄉組織全鄉1500多名青少年,利用門板壓、彈弓打、枷籠夾、磚頭砸、馬尾網套、鐵貓捉等辦法,在兩天時間內消滅麻雀8368只。按照團省委的號召,甘肅省高台、永寧、銀川等十多個縣市的青少年出動8萬多人,組織了2400多個消滅麻雀的突擊隊和突擊小組,在1955年最後一周內共消滅了23萬多隻麻雀。
無獨有偶,陝西省富平縣也組織了全縣9萬名青少年,組成突擊隊,採取白天在家裡支篩子、擺枷籠,晚上搭梯子、爬房簷等辦法,在兩天內消滅麻雀77000多只。青年團陝西省委要求全省500萬青少年開展一個「消滅麻雀運動月」,在1956年內把全省的麻雀全部消滅。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的正式公佈,包括消滅麻雀在內的除「四害」運動也就進入了第一次高潮。
麻雀問題是學術問題可以展開爭鳴
聲勢浩大的滅雀運動開始後,一些生物學家對此是有不同看法的。張作人(上海動物學會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薛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和朱洗(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三位科學家就認為,麻雀和其他益鳥一旦被消滅,將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後果。但是,消滅麻雀是中共中央作出的決策,他們又覺得對此不宜貿然提出異議。
「雙百」方針提出之後,他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認為麻雀問題也是一個學術問題,應當而且可以就此展開爭鳴。
1956年12月,薛德撰寫的《談談麻雀問題》一文在《文匯報》上公開發表,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麻雀問題的學術討論。
薛德認為,鳥的食性是可以隨著環境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麻雀在春夏兩季嗜食昆蟲和幼蟲;秋冬兩季兼食粟、米等農作物和雜草的種子。因此,麻雀對害蟲和雜草的驅除,有很大的作用。
文章舉了歷史上的四個事件來說明麻雀的利害。一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王,喜食櫻桃,可果園中的櫻桃幾乎被麻雀啄食殆盡,乃下令撲滅麻雀,並規定殺死麻雀可得獎金,於是人民爭相捕捉,結果是櫻桃樹上長滿了毛毛蟲,樹葉都掉光了。最後國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從國外輸入雀種,情況才得以改變。二是美國本不產麻雀,因而害蟲猖獗。1851年從歐洲引入麻雀後,各地害蟲逐漸減少,許多植物得以保存下來。三是1861年法國農作物歉收,農務部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發現原因就在於人們捕獵麻雀食用成風,致使小鳥銳減,害蟲猖獗,糧食減產。四是1895年俄國西伯利亞的葉卡捷琳堡遭遇空前的大饑荒。發生饑饉的原因,是由於當時這個地區大量向歐洲輸出小鳥的羽毛,作為婦女帽子上的裝飾品,從而導致濫捕小鳥,自然界失去了平衡,致使害蟲猖獗而不可收拾。
1959~1961年三年大饑荒,中國到底餓死了多少人,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因為極左路線的干擾,困難時期,我們沒有做過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於是,後來的學者專家們,均是根據1953、1964、1982年僅有的三次人口普查的資料,加上其他參考數據進行推算。
1985年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60年比1959年,全國人口減少1000萬。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載:「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人口減少1000多萬」。
西安交大蔣振華教授在1986年和1987年,與李南共同發表兩篇文章。他們經研究、推算認為:三年大饑荒,中國非正常死亡人口大約為1700萬。1993年,上海大學金輝的推算是,三年災難中,中國農村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可能達到3471萬。1994年紅旗出版社出版、呂廷煜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一書中說:「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數,大約在四千萬人左右。」中國人口減少四千萬,這可能是上世紀全球範圍的最大饑荒。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主任曹樹基的計算結果表明,1959~1961年,中國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達3250萬。
2005年9月,中國民政局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說:「三年自然災害」的數字「我們不掌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學者認為,趁熬過三年困難時期的老人們還健在,社會各界應共同深入調查,用政府和民間「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完成這一浩大的搶救工程,為共和國留下可資徵信的完整材料。(《看天下》1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