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6, 2008

稻米無法生長完全因為生態失去平衡

由於沿岸珊瑚礁魚群死亡殆盡,在缺乏天敵海菜異常增生,加上大量昆蟲死亡 加上神秘真菌侵襲 全球蛙類大量死亡等嚴重生態變化,可以看出稻米無法生長完全因為生態失去平衡而遭受蟲害,不只是氣候問題,現在這方面的報告隱瞞,關於這些新聞很少,如果再不想辦法大家等這餓肚子罷







稻米價格持續攀升 亞洲各地農民競相囤積 亞非地區恐面臨短缺














鉅亨網編譯潘駿誼.綜合外電

2008 / 03 / 31 星期一 14:15








隨著稻米價格攀至新高,使亞洲各地農民紛紛囤積稻作,導致亞洲和非洲供應短缺的可能性升高,使不安氣氛擴散。









由於稻米需求增加、官方庫存穩定降低及全球稻米第2大出口國─越南遭受蟲害影響下, 亞洲稻價今年以來上增1倍。


上周四,具有指標意義的泰國中級稻米出口價格已上漲到每公噸760美元,遠高於去年底的360美元 。


亞洲地區各國政府都限制稻米出口以維持國內供給,這為稻價帶來進一步上漲壓力。


上周五,印度政府訂定稻米出口的最低價格─每公噸1000美元,來鼓勵業者向國內市場供給稻米,而非等待海外買主提高價格。但泰國及其他地區的農民似乎願意等待更高出價,在高價買主出現的情況下,他們也願意不履行原先的合約。


在上周泰國商業部長 Mingkwan Saengsuwan預估稻價短期內可能漲至每公噸1000美元,並鼓勵當地農民充分利用此機會後,稻米短缺問題將更加嚴重




報導:黃美玉











田蝸的繁殖能力快又多,粉紅色為其卵。


氣候因素及各樣蟲害, 導致吉北大多稻農面對歉收。雖然政府有提供他們輔助,但這些輔助大多不切實際,不能真正協助稻農。加上成本高漲的壓力,稻農可說是百上加斤。


在上一季的耕種期間,由于氣候的變幻無常,而且雨季也與稻米的成長期不配合,意即需要雨水時卻缺乏雨量,不需要雨水時卻碰上雨季,再加上不同階段遇上不同蟲害,造成稻農面對不一的歉收情況,有者10%,有者則達30至40%。


在庚貢租賃逾20畝,且有60多年務農經驗的黃子盈(68歲)指出,此次歉收的主因是氣候,其次才是蟲害,不過氣候無法掌控,而蟲害卻可藉由各樣農藥來控制。


他說,以往人工插秧時,蟲害的禍害較少,因為稻秧間有1呎半的足夠空間,使害蟲不易傳播,如今採用播種方式,導致蟲害于四五年前開始成為稻農頭痛的問題。



“常見的害蟲有白葉蟲、吃心蟲、田蝸以及蝨子,其中以田蝸危害最大,因為它繁殖能力快又多。一旦發現田蝸,稻農必須馬上放藥,否則當它禍及30至40%的稻秧后,所播的谷種將作廢,而稻農必須重新播種。


他透露,以往1瓶農藥的價格是40令吉,如今卻漲至約80令吉,導致稻農的成本增加。


他補充,再加上稻米的收成不理想,使稻農的負擔日益加重,他本身的收成則減少約10%。


詢及政府有無在此方面給予津貼時,他說,政府僅給予稻農肥料及濃縮的液體營養,不過有關肥料乃是統一發放,並非針對稻農需要,因此對他們的助益也不大。


他舉例,不同的地質如沼澤地、深水或淺水地等需要不同的肥料,因此若政府直接給予他們金錢津貼,他們則可購買合適的肥料。


蟲害問題難根絕


稻農已屢次向政府反映蟲害問題,可是始終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在多皆務農的林偉龍(33歲)指出,他的稻田在撒種時面對田蝸威脅,在接近收成時卻需提防蝨子及田鼠的危害,即使已放農藥,卻無法完全消滅害蟲,造成他歉收達30至40%。


他說,儘管稻農已向政府反映此問題,不過有關問題並沒獲得解決,政府發放的肥料及液體營養,始終是不實際的做法。


另一名在亞羅孟古魯務農的江亞來(75歲)也承受約30至40%收成減少的損失,他指其稻田除了面對田蝸災害外,也面對種子撒下去后卻無法發芽問題。


他說,上述稻種不知何故無法發芽,而政府建議他們採用肥料來使種子發芽,不過也無濟於事,有者連續撒了3次種,無奈稻種還是無法生長。




常見害蟲種類

1.白葉蟲一般上在首季,即4月至5月份出現。它將把稻葉的葉肉吃光,僅剩葉根,並使稻葉卷起、變白,最后枯乾死掉。


2.吃心蟲大多在次季,即10月至1月份出現。它將吃掉稻心、稻枝,使秧苗無法成長,乾枯死掉。


3.田蝸大多在次季,即10月至1月份出現。當田地乾燥時,田蝸匿藏在土地約三四尺深之處,一旦稻田出現水分,則會吸引它出來。一般上,在播種后的2至5天內,即秧苗剛滋長時,它們就會把秧苗“輾死”。


4.蝨子一般上在播種后的70至80天,即稻米開花時出現,它將吸乾稻莖內的營養,使其乾枯死去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rno=1&fi=%5CNEWSBASE%5C20080331%5CWEB1474&vi=33819&sdt=20080321&edt=20080331&top=50&date=20080331&time=14:15:27&cls=index7_news3



 
水溫每天降0.5℃ 澎湖魚群凍斃

如「溫水煮青蛙」 終揪出寒害元兇











今年二月的澎湖寒害,造成大批魚屍隨著海藻被浪沖上澎湖青灣海灘,讓人怵目驚心。讀者提供
















今年二月的澎湖寒害,造成大批魚屍隨著海藻被浪沖上澎湖青灣海灘,讓人怵目驚心。讀者提供圖片: 1 / 1


 



【許逸民╱澎湖報導】今年二月的寒害造成澎湖近海的生態浩劫,受到國際珊瑚礁界重視。《國際珊瑚礁期刊》(Coral Reefs)日前刊登一篇由中研院、台大及水試所三單位,根據澎湖海域自北至南十三處地點五年來的連續水溫紀錄,證實澎湖這波寒害是低水溫造成,而且係因每天緩降攝氏零點五度的水溫,才是讓包括珊瑚礁魚類等大量海洋生物,就如同溫水煮青蛙般不知不覺失溫死亡的原因。


 


生態浩劫

這一份在海洋科學領域的科學引用指數SCI(科學文獻引用指標)排名第十三的國際珊瑚礁期刊,所刊載內容也是第一筆與澎湖寒害有關的學術資料。


 























 

埋在水裡的海底溫度計(箭頭處),須靠人力下海收回讀取。陳昭倫博士提供





研究報告刊國際期刊

從這份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博士、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恆毅所做的研究報告可看出,除了在二月間農曆年左右水溫有兩周低於珊瑚礁魚類臨界致死溫度攝氏十六度外,最致命的還是一月中旬後,水溫以每天下滑攝氏零點五度的速度,並在舊曆年前後降過CTM(珊瑚礁魚類臨界致死溫度),直到二月十四日的最低溫攝氏十一點七三度,才會導致珊瑚礁魚類在毫無防備下,不知不覺中慢慢失溫而死亡。

陳昭倫解釋說,這就與溫水煮青蛙異曲同工,不耐寒的珊瑚礁魚類就在水溫以每天緩降攝氏零點五度的情況下,失去應變逃往水溫較高處的警覺性,最後才會被凍死。這也就是為何澎湖寒害中的死魚,在水中時就像是已被凍得昏厥,但被撈上岸後卻還活著的原因;或者死掉的魚就像一氧化碳中毒一般,看起來很安詳、並無掙扎的怪異現象。

更奇特的是,過去四年澎湖冬天的水溫都維持在正常值,且皆高於十六度,然而今年(二○○七年到二○○八)的冬天水溫資料,卻在一月十二至十四日之間突然爬升而比往年同期高出攝氏五度以上,更創下這五年來的冬季最高溫攝氏二十三點零八度,然後才一路以每天緩降攝氏零點五度速度,下滑到二月十四日的最低溫攝氏十一點七三度。


 




氣候災難政府應正視

陳昭倫表示,水溫劇烈變化原因非他專長領域,但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結果,對一個珊瑚群聚的澎湖海域生態更是敏感。他強調,類似極端的氣候災難事件,未來出現頻率可能會更多,政府和學界都應正視此次澎湖寒害所帶來的警訊。


 













澎湖海水溫度變化

從2007年底到2008二月間水溫,與過去5年的比較,出現高低溫現象,才造成魚類大幅死亡。


 





澎寒害後遺症 海菜異常增生
</h1>
自由>更新日期:2008/04/24 04:09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百年來最大寒害浩劫,後遺症逐漸浮現,由於沿岸珊瑚礁魚群死亡殆盡,在缺乏天敵及低溫滋養下,正值盛產期的海菜異常增生,沿岸海岸線綠油油一片,造就了澎湖的「綠色奇蹟」,湖西青螺沙嘴更被綠色海菜覆蓋,原本的白色沙灘,放眼望去全成了綠色大地。



素有「綠金」之稱的海菜,與「白金」白腹魚、「黑金」紫菜,並稱澎湖三金,從農曆年前至清明節約三個月為盛產期,海岸線處處可見採收的婦女,增加副業收入,今年由於澎湖受到百年來最大寒害影響,海菜與紫菜都大豐收,赤崁姑婆嶼無人島的紫菜就採收了三次,而海菜也不遑多讓,村里間處處可見曬海菜的盛況。



由於海菜隨波逐流,今年因盛產,海岸線處處可見綠色海菜環繞,採收海菜時,先使用網具逐一撈起,隨後再用特製鐵器,將殘餘的海菜以手撿起,今年因海菜盛產,收入大為增加,根據文獻記載,海菜為純天然、零污染、純綠的高纖食品,含有高葉綠素與胡蘿蔔素,不僅可以幫助排泄,還可提供營養補給、健康美容



雖然海菜增生,帶動漁村副業收入,但看在專家學者眼中,卻擔心海洋環境出現變化,目前澎湖除漁獲量銳減外,海菜、紫菜及蝦類生物等都異常增生,顯示自然界的食物鏈出現變化,正密切觀察後續影響,防止海洋再度遭受浩劫。






神秘真菌侵襲 全球蛙類大量死亡



【大紀元2月16日訊】〔自由時報編譯俞智敏/美聯社亞特蘭大15日電〕一個名為「兩棲動物方舟」組織的科學家表示,全球蛙類正遭到一種名為壺菌(chytrid fungus )的神秘致死真菌侵襲,導致蛙類數量銳減,這種現象與恐龍滅絕十分類似,科學家希望全球動物園、水族館及植物園等機構能接手照顧瀕臨絕種的蛙類,直到科學家找出阻止這種真菌殺死蛙類的辦法。

 「打不死的蟑螂」不再打不死了,俄羅斯研究者發現許多家庭已看不見蟑螂,如果再持續減少下去,蟑螂將是瀕危物種之一。繼蜜蜂無故大量消失後,蟑螂讓物種消失的警訊再度逼近人類。



除了蟑螂外,英國蜻蜓學會日前也發布一項訊息,因棲息地遭到人類入侵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英國有三分之一的蜻蜓搬遷並消失。蜻蜓學會憂心,這些蜻蜓搬走後將永遠從英國消失,以後蜻蜓飛揚湖畔的景象恐成記憶。別以為這些是危言聳聽的假設,它有可能成為「明天過後」的事實,蜜蜂的大量消失就是一例。



近年歐美蜂業爆發「蜂群衰竭失調症」(CCD),短短幾天整個巢「蜂」去樓空,一去不復返。估計全美240萬個養蜂巢已損失1/3的蜜蜂,35個州都有蜜蜂集體搬家,80年來首次被迫要從澳洲購買補充。如果再無法找出成因與遏止之道,2035年美國可能完全沒有蜜蜂。



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人類賴以維生的1330種作物中,逾1千多種需要蜜蜂授粉,沒了蜜蜂,將引發食物鏈斷裂的嚴重後果。現在除了美國,義大利、波蘭、葡萄牙、中南美洲、中國甚至台灣農業也陸續出現蜜蜂消失的情況。



當人類呼喊著「蜜蜂回來吧!」的同時,俄羅斯研究者也請人們重視「讓蟑螂回到家庭」,蟑螂最接近人類,之所以消失表示人類的生活機能正在改變。專家指出,可能是食物中有過多遺傳改造成份,吃進蟑螂肚裡後,讓蟑螂死亡。還有現代纖維、手機頻率以及臭氧層破壞等都會改變蟑螂的生理節奏。



亞歷山大曾說:蟑螂消失對人類有好處?就像院子裡沒有鳥,剛開始可能覺得很好,因為沒有鳥再亂啄蘋果了。但牠們離開可能是因為蘋果有毒,蟑螂的消失也是同樣。



【小檔案】



CCD「蜂群崩解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泛指造成蜂群大量死亡的疾病或症狀。例如,1980年到現在,有過兩次蜂蝨侵害;另外從1894年到現在,也發生過3次突然蜜蜂大量死亡事件。但與這次不同之處在於,之前的蜂群損害都只發生在特定區域,現在卻是蜜蜂集體消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