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路線的轉變:從韜光養晦到對抗歐美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曾經以「韜光養晦、和平發展」作為基本國策。這條路線持續了約四十年,期間各國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資金、技術與市場,促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然而,當今中國卻逐漸轉向對抗歐美的強硬姿態,甚至將仇外作為社會教育與政治動員的一部分。這樣的轉變,並非單純出於現實利益的爭奪,也與歷史記憶和民族心理深深糾纏。
八國聯軍與仇外情結的歷史根源
中國的仇外心態,往往可追溯至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入侵。當時的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攻擊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基督徒,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傷亡。八國聯軍雖以懲罰性方式進軍中國,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並沒有對所有中國人無差別屠殺,而是針對叛亂勢力與戰爭對手。與此同時,義和團在地方上卻大規模私刑處死中國基督徒與外來西方人,行為上違反了契約精神與文明社會的底線。
然而,中國近代史教育卻將重點放在「外國列強的侵略」與「國恥」,而迴避了義和團暴行以及清廷的失敗。這種選擇性的敘事,逐漸建構了一種單向度的歷史記憶:外國永遠是壓迫者,中國永遠是受害者。
契約精神的缺失與反覆的歷史錯誤
在近代國際關係中,契約精神——即誠信與遵守約定——是合作的基礎。西方列強在不平等條約中固然有壓迫的一面,但這些條約至少提供了清晰的規則框架。然而,中國在歷史與當代實踐中,卻時常選擇「以權力為準」而非「以契約為準」。
-
義和團時期,地方民眾因仇外心理而違背對外保護的承諾,導致更大規模的報復。
-
當代,中國雖在全球化進程中受益,卻在經濟壯大後強調「反西方」、「國恥教育」,進一步加劇了國際不信任。
這種循環,使中國在世界舞台上逐漸走向「孤立」而非「合作」。
仇外教育的後果
仇外心態一旦制度化,便不僅是政治工具,更會滲透到下一代的思維中。將「國恥」放在歷史教育的中心位置,而忽略反思自身的責任與錯誤,容易讓社會陷入「敵我思維」:
-
國際合作被視為一種暫時的權宜,隨時可以背棄。
-
對外關係成為動員民族情緒的工具,而非理性談判的基礎。
-
國民心理更傾向於「報復」而非「建設性合作」。
這樣的結果,不僅使中國與歐美關係對立,更可能削弱其長遠發展的空間。
結語
中國從韜光養晦走向對抗歐美,表面上是因為國力增長、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但深層原因卻與歷史記憶、民族心理與教育模式密切相關。當國家選擇以「仇外」而非「契約精神」來建構自我身份,最終會讓合作的基礎瓦解。回顧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歷史,本應是一場關於自省與學習契約精神的契機,但中國卻選擇了單向的「國恥敘事」。這種偏頗的歷史教育,正是今日對抗路線的精神根源。
唯有正視歷史中的雙重責任,並真正理解契約精神,中國才可能重新走回合作與和平發展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