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19, 2025

中國共產主義未改變:改革開放只是「工具論」

 




中國共產主義未改變:改革開放只是「工具論」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漸拋棄了共產主義,走向市場化與資本主義。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中國共產主義的核心從未動搖,改革開放所引入的資本主義,只是一種「工具」,用以壯大國家力量,而不是要真正改變制度。

鄧小平的「黑貓白貓論」便揭示了這一邏輯——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方法。換言之,資本主義的存在價值,僅限於能為政權服務,而非長久保障市場自由。

1. 工具性的資本主義

改革開放初期,民營經濟與外資受到鼓勵,中國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企業家享有相對寬鬆的發展空間。然而這段「黃金時代」的本質,只是國家用來快速積累資本與技術的過程。當國力逐漸壯大,國家便開始收緊手段:

  • 大型科技公司遭到整肅;

  • 民營資本逐步被迫讓渡股權;

  • 外資受到政治與安全審查;

  • 普通民眾則在房市泡沫、金融壓力與高稅負下淪為「韭菜」。

在這樣的邏輯中,企業家與百姓都只是政權的「工具」,一旦完成任務,就進入「收割期」。

2. 與蘇聯、東歐的比較

如果與前蘇聯與東歐相比,差異更顯著:

  • 蘇聯與東歐:在冷戰後期缺乏彈性,無法引入有效的市場手段,最終導致體制僵化與經濟崩潰。

  • 中國:則精明地利用了資本主義,暫時打開市場吸收資源與技術,待國力增長後,再透過黨的控制機制「收回」權力。

這種靈活性,使中國避免了蘇聯式的全面崩潰,但也證明「改革」並非真正制度轉型,而是權力工具化的過程。

3. 普遍性的後果

這種模式的後果是什麼?

  • 企業家:從「改革開放的功臣」變成「被整肅的對象」。

  • 普通百姓:從「改革紅利的享有者」變成「收割循環中的韭菜」。

  • 國際社會:一度誤判中國會隨著經濟自由化走向政治開放,但事實證明,經濟手段只是政權維護的延伸。

結語

中國共產主義的核心並沒有被改革開放所取代,反而因為靈活地利用資本主義工具而得到強化。與蘇聯的僵化不同,中國的策略更像是「借殼上市」——暫時借用市場的力量,最終仍要將一切歸還於政權。

因此,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普通百姓,最終都難以逃脫被當成「工具」的命運。這也是理解中國未來發展與國際互動的關鍵:只要共產主義的權力核心不變,所謂的改革與自由,終究只是表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