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0, 2008

第十一個小時

本來想看這部片如何把人類嚇醒,沒想到重復一直在宣導一個想法就是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和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加速掠奪,雖然沒有提出任何方法與訴求.但是可以看到他們要發動的改革如果我們必須失去享受來換取地球和全人類的生存你們願意嗎? 沒有很多食物,沒有很多衣服,沒有很多交通的便利,沒有很多商品,沒有這些還立法規定來吃素節約少玩樂,放棄人類無窮的慾望發展.與大地自然共生的生活模式,學會節制與愛

《第十一個小時》,它探索人類在過去、現在和未來與地球的關係,比如說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暖化的威脅,我們卻選擇不作任何事?我們又該怎麼作才能有一個舒適的未來?我想這部電影給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脈絡,讓我可以和電影有所牽連,我甚至開始學會關心暖化議題,並願意為對抗暖化去作一些事。

這部片是由一連串的訪談所構成,包括像是科學家、議題倡導者、或是環保相關領域的領導者。由於我自己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所以這些人我其實都相當熟悉,但也許對於環保領域不熟的人而言,這些人的臉孔可能就跟陌生人沒兩樣。不過,只要你願意平心靜氣的聽他們說什麼,或許片裏有些話就能觸動到你的心弦,甚至啟發你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

 這部片裏有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片段,並且真的讓我引起共鳴。為了不妨礙你對這部片的觀感,我這裏就只舉David Suzuki的例子。他在片中提到,在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長河裏,曾經存在於地球的物種,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都已經滅絕,所以如果人類不滅亡的話才是違反自然。但是,丟臉的是,我們人類竟造成了五萬四千種生物族群的滅絕,這才是真正的違反自然!,我們的環境已經惡化很長一段時間,每天並有許多的生物因為我們而從地球上消失。但當我聽到David Suzuki再次提到此事時,卻讓我真正感覺可怕。人類造成了自身的滅絕是咎由自取,但若因人類的發展而使得其他物種滅種,這完全是一件錯的事。

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些改變的希望。記得Thom Hartmann曾說過,「有些人建議為了人類的永續生存,我們應該回去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但事實上,我們擁有或可改變一切的科技。所以實際上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搭配我們在科技與文化兩方面的知識?我們又該如何讓文化逐步改變,並在永續發展的脈絡下,創造一個可以讓科學與環保共存的文化?

http://wwws.tw.warnerbros.com/11thhour/



上映日期:2007-10-26


類  型:紀錄片


片  長:1時45分


導  演:蕾拉康納斯彼得森、納迪亞康納斯


演  員:由李奧纳多狄卡皮歐、蕾拉康納斯彼得森、查克卡斯爾伯里,布萊恩格伯監製


發行公司:華納


官方網站:


http://www.11thhourfilm.com



【第11個小時】呼籲世人:在最後一刻做出改變!這部電影探索人類為何走到毀滅的一步?──我們是如何生活?是如何破壞生態系統?以及我們該如何改變人類的命運?片中訪問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包括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長詹姆士伍爾西、永續設計專家威廉麥唐諾與布魯斯莫,以及超過50位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他們都道出真相,並提出我們星球面對的生死攸關議題。



「乾旱」、「洪水泛濫」、「龍捲風」、「酸雨」、「史上最高平均溫度」……等,這些晚間新聞播報的災難都被視為獨立事件,然而,這些災難真的毫不相干?還是集結成為一個更大的全球謎團以警告我們人類未來的危機?



從這個星球的歷史看來,人類存在地球上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影響很大。人類試圖確保自身的生存,並隨著工業、科學、飲食和醫療方面的革新,生活品質與日俱增。不過,這一切也造成地球生態平衡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而這個平衡正是讓地球生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地球上的海洋和雨林會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控制氣候、天氣與溫度,但長期以來卻一直遭受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因排氣管和煙囪排出的化學物質而增加。每製造一箱產品,就會產生更多的廢棄物。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重金屬及有毒化學物質;雨林正在消失;沙漠正在擴大;北極的冰山正在融化;永久凍土開始斷裂;地球愈來愈熱……。自從5千5百萬年前一顆隕星撞上地球造成許多生物絕種之後,地球生態未曾如此惡化。



然而,地球上的這些改變是永久的嗎?或者這些改變是想藉由各種災難警告我們,讓我們瞭解人類的故事,關於我們是誰及我們跟地球(人類唯一的家)的關係? 不論個人喜惡,我們都身處在一個環境至關重要的時代。



【第11個小時】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擔任旁白,他也是製作人。其他三位製作人是蕾拉康納斯彼得森、恰克卡索貝利及布萊恩嘉柏。編導為蕾拉康納斯彼得森及納蒂亞康納斯。



【第11個小時】由華納獨立製片出品,Appian Way/GreenHour/Tree Media公司聯合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