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玫瑰帝國的阿克巴大帝我的國度裡宗教都受到尊重,當時的社會能有勇氣提出這樣的說法真的很難,電影描寫出印度教與回教的對立性,融合很困難,如今可以理解為何印度分為三大教,種族真的不同,為何印度教不讓錫克教獨立,因為錫克教是印度教和回教的混合.可以說好像現在很多混合式的新宗教,不過任何宗教到印度都會出現偉大的明師,他們各有發揚者好像回教的哈迦是伊斯蘭教蘇菲教派的聖人,所以回教佛教印度教就算是猶太教都有不斷的改革和加強愛力的宣導,不像現在被有心者利用,電影有提到可蘭經的經句有愛就在天堂沒愛就在地獄,如今全球化人類對宗教種族和平的追求已經是刻不容緩
當時的印度分裂為大大小小的邦國,阿克巴大帝為達成父親遺願:一統印度半島,年幼便與仲父征戰南北,他其實相當厭惡戰場上殘忍的殺戮氣氛,長大成人的阿克 巴雖不再受限他人,但為達到統治野心,以武力攻佔邦國是最快的捷徑,侵占豪奪的統治方式為印度人所唾棄;許多邦國為自身利益,而與蒙兀兒聯姻,邦國可確保 安全,蒙兀兒亦可達成統治印度半島的心願;其中,阿克巴大帝與信奉印度教的拉杰特族公主珠妲之間的愛情更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而珠妲公主亦是影響阿克巴大 帝施行德政的關鍵之ㄧ。
珠妲公主曾提出希望阿克巴能給予宗教寬容,並期望他能捨棄武力,傾聽民生實為治國良方等條件,阿克巴大帝皆同意,雖然劇情方面應有美化,甚至神化了阿克巴大帝與珠妲公主的相處模式,然而阿克巴大帝在位期間的確是蒙兀兒王朝的全盛時期。
阿克巴大帝企圖以其仁德之政統治百姓,蒙兀兒帝國對印度來說是外侵的統治者,其國教為伊斯蘭教,但印度大多數人所信仰之印度教,阿克巴大帝亦提倡宗教自 由,降低異教衝突;亦以仁義收服敵人,降低戰場上的死傷,漸漸地收服更多的邦國;阿克巴大帝除了政治上的改革,也宣揚文化的發展,在歷史上有許多不可磨滅 的功績。
帝國強大的資源,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利,讓很多覬覦者虎視眈眈皇帝寶座,強烈的野心能夠吞食人類的良知,外戚叛亂更是古代帝國最常發生的政治危機,然阿克巴 大帝都能即時滅除紛亂,保持境內的平靜;戰爭的場面亦十分驚人,奪人炫目的象戰、駱駝戰、火砲戰,以及歌功頌德的慶典,極其盛大豪華,均讓人目不暇給,也 帶出王朝正值治世,民心都歸屬阿克巴大帝。
皇室內鮮豔的服飾與宗教的神秘色彩,尤以印度教膜拜的神祇,與回教支派蘇教派的旋轉舞蹈均讓人印象深刻,輔以俊男美女主演本片,更添加說服力之餘,本片除了浪漫的愛情故事外,也有述說史實的歷史經典,教化意義甚濃,是近期評價甚高的史詩鉅片。
阿克巴(全名為傑拉爾-丁·穆罕默德·阿克巴,1542年10月15日~1605年10月15日)蒙兀兒帝國的第三位統治者(1556年~1605年在位)。他被認為是蒙兀兒帝國的真正奠基人和最偉大的皇帝。
<h2> 生平</h2> 阿克巴是蒙兀兒皇帝胡馬雍之子,生於信德省的烏馬爾科特(今屬巴基斯坦)。他的父親因為比哈爾地區統治者舍爾沙的反攻幾乎失去皇位,後來在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幫助下才重獲權力。阿克巴在13歲時繼承皇位,由白拉姆汗攝政。後者盡最大努力使蒙兀兒王朝的領地不被各地方統治者乘機瓜分。1560年阿克巴開始親政。
由於意識到沒有印度教的支持就不可能在印度境內建立任何強大的帝國,阿克巴改變了幾百年來穆斯林統治者的做法,允許印度教徒擔任高級職務。他也與印度人中的職業戰士、好戰的拉其普特人結成了同盟。為鞏固這一聯盟,阿克巴與兩位拉其普特公主結婚。
在獲得了拉其普特人的強大戰鬥力後,阿克巴致力於以武力擴大蒙兀兒帝國的版圖。在他統治時代,蒙兀兒帝國的疆域大為擴張,東西從阿富汗的巴爾克到孟加拉灣,南北從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直到南方的戈達瓦里河。
但是阿克巴的最大成就,乃是在蒙兀兒帝國境內建立起一套有效率的管理機構,從而遏止了國家的分裂,促進經濟繁榮。
<h2> 才藝</h2> 阿克巴酷愛機械,他在冶金方面的研究以及對火力更大的槍炮的設計,就是很好的證明。阿克巴學習繪畫、愛好音樂、善打馬球、會演奏許多樂器。
<h2> 宗教</h2> 他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舉措是建立一種新宗教「丁伊—伊拉希」即「神聖宗教」,意為神的信仰,這是一種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的 混合物。其主要特點是:一神論,阿克巴為神主在人間的代理人,是教義的唯一解釋者。他希望以此來調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臣民之間的矛盾。雖然他的嘗試失敗了, 阿克巴始終維持了各種宗教信徒對他的忠誠,他對宗教的寬容令人難忘。儘管阿克巴自己目不識丁,他卻讓自己的宮廷成為文人和藝術家雲集之地。
在同為功績卓著的異族君主這一點上,有些人把他和一百年後清朝的康熙帝相比。
Mann Mohana - Bela Shende

Khwaja Mere Khwaja - A.R.Rahman
註2: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Ali ibn Abu Talib ,阿拉伯語: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約600年或602年—661年),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第四任哈里發caliph(656年—661年在位)。他是遜尼派(Sunni )所承認的最後一位「純潔的哈里發」,也是什葉派(Shi'a )唯一承認為合法的哈里發。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出生於麥加古來氏族(Quraish )中的哈希姆(Banu Hashim )家族,其父阿布·塔里卜( Abu Talib )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因此從血緣上看,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後來穆罕默德又收阿里為養子,並把女兒法蒂瑪(Fatimah )嫁給他。在伊斯蘭教草創之時,阿里是最早的信徒之一;阿里為人熱情,而且在戰場上奮力作戰,因而在教內也有相當的聲望。哈里發奧馬爾一世在其當政末期任命阿里為六人選舉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在什葉派中,阿里被視為什葉派的第一代伊瑪目(Imam ),與穆罕默德獲得同等級的尊重;而且阿里與法蒂瑪的子孫也都繼承伊瑪目的地位與名號。阿里的墳墓位於伊拉克的納傑夫(Najaf ),被什葉派視為聖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作詞者:Javeed Akhtar
- 留言者: asdxx0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11-15 18:18:36
我新增文章來看看吧^.^
可以請你耐心看完嘛?
http://www.wretch.cc/blog/asdxx0/316262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