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16, 2025

穿越時空的對話:我的UFO與前世之謎


 # 穿越時空的對話:我的UFO與前世之謎



## 引言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心從未止息。從古老的傳說到現代的科幻,我們總在追尋著超越物質世界的答案。這是一個關於我個人經歷的故事,一個關於童年奇遇、宗教探索、前世記憶,以及與宇宙深層奧秘對話的旅程。它不僅僅是我的UFO故事,更是一場對宇宙架構與平行空間的深度思考,揭示了意識與存在的無限可能。


## 第一章:童年靈視與信仰的萌芽


我的記憶深處,總迴盪著一些非比尋常的畫面。在尚未踏入小學的年紀,直到國中時期,我時常能瞥見一些飄忽不定的「東西」——它們像靈魂,又似鬼魅,黑影幢幢地穿梭於視野邊緣。這些非物質界的存在,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對未知的好奇,也引導我開始對宗教產生興趣。


姊姊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帶我走進了教堂。在那些被教義浸潤的日子裡,我被告知:唯有信奉耶穌並受洗之人方能升入天堂,其餘眾生皆將墜入地獄。這份排他性的教條,在當時的我心中並未引起太多波瀾,直到大學時期,現實的觀察開始挑戰這份根深蒂固的信仰。


大學校園裡,我見識到教會中人亦有其凡俗的困擾與掙扎,他們並非全然無瑕。這讓我對「上天堂」的規矩產生了疑惑,總覺得其中隱含著某種不合常理之處。一個尋常的午後,在板橋教堂對面的麵攤,我看到一位帶著佛珠的佛教徒老闆娘,她待人溫和友善,充滿慈悲。那時我心頭一震:難道像她這樣善良的人,僅僅因為不信基督,就註定要下地獄嗎?這份疑問,徹底動搖了我對基督教說法的堅定。我開始反思各宗教間的封閉與對立,每個信仰都宣稱自己的上帝是唯一真神,究竟誰才能真正抵達天堂的彼岸?這份困惑,如影隨形,儘管許多宗教試圖給出解釋,卻終究難逃二元論的桎梏。


## 第二章:前世的召喚與道緣的開啟


在大學時期,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一位好友引薦我認識了台北一位能洞悉前世的朋友,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透過她的引導,我又結識了一位道教正一教的扶乩法師。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我的前世,竟是一位道士。


我對此半信半疑,但好奇心驅使我深入探索。他們教我易經算卦,也傳授我打坐之法。我學著盤腿靜坐,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便是揭開自己前世的神秘面紗。一個夜晚,我在同學家借宿,半夢半醒之間,一幅清晰的畫面驟然浮現:一位身著白袍、頭戴道冠的古代男子,約莫三十歲上下,蓄著長髮,靜靜地站在我面前,凝視著我。這份凝視持續了數小時之久,彷彿跨越了時空的界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來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傷湧上心頭,淚水潸然而下,久久不能自已。


此後,在一次次的打坐中,我逐漸窺見自己在道教中的生活片段。我看到自己年紀輕輕便已離世,也看到自己曾居住在江西龍虎山,那裡古木參天,靈氣繚繞。我甚至認出了前世相識之人,以及今生結為連理的妻子。為了追尋這位前世道士的真實身份,數月後,我專程前往指南宮,翻閱浩瀚的《道藏經》。奇蹟般地,我在書中找到了與我夢中景象吻合的人物——北宋時期的天師,張繼先。書中記載,張繼先自幼便入道修行。然而,書中關於他「金兵入侵時,仙遊而逝」的記載,卻與我打坐所見大相徑庭。我清晰地記得,張繼先是為了拯救蒼生,不幸被盜匪所殺。這讓我意識到,歷史的記載,有時並非全然真實。


我仔細比對了打坐所見與《道藏經》的記載,發現兩者既有吻合之處,亦有矛盾之處。例如,我確實曾遊歷南方,且終身未婚,這與書中記載一致。我還看到自己曾救助過一位女子,當時她以男子裝扮示人,後來才知其女兒身。我們甚至一同在小店裡吃饅頭,那情景,真如電影般生動。而《道藏經》中記載的「下海捉蛟龍」,我在打坐中也確實經歷過。那是一條龐大而可怕的蛟龍,我持劍刺傷了它,它似乎也受了傷,卻又擔心我受到傷害。我想,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吧。我躲在水中逃離,直到今生,我仍對潛水心生畏懼,或許正是受了那一世的影響。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後來我與那條蛟龍竟成了朋友,甚至會潛入水中找它玩耍。現在回想起來,那條蛟龍似乎是一位護法,守護著通往地底的神秘通道。原來,當時只是一場誤會。


## 第三章:宇宙的宏圖與外星智慧的啟示


隨著我打坐修行的深入,我的感知能力也日益提升。當我遇到某些人時,他們前世的形象會隨即浮現在我眼前。我發現,今生常帶我去佛廟參拜的好友,前世亦是我的摯友。那些我在張繼先那一世,在廟宇中結識的求道夥伴,今生也成為我修行路上的知己。而那位我在張繼先那一世救助的女孩,今生竟然成為我的妻子,這份跨越時空的緣分,令人感慨萬千。


在我的前世記憶中,虛靖堂是一座竹屋,據說是為了藏匿一位外星仙女而特別建造的。即使在今天,那裡依然難以攀爬,道路崎嶇。我記得前世這座竹屋夜晚會散發出強烈的光芒,為了掩人耳目,人們特意編造了狐仙的故事。張繼先天師對虛靖堂的描述,與我的記憶如出一轍:那堂會發光,但原因卻是裡面有外星人的存在。他曾寫道:


> 吾結草庵山之中,旁人笑我名靖通。

> 都來方寸閒田地,大包世界同虛空。

> 我庵非通亦非靖,玲瓏八面無形影。

> 盈虛消息任天機,庵內主人都不省。

> 有時風雪三冬天,山前盡日無人煙。

> 頑空墨黑晝如夜,庵中光耀長周圓。

> 有時風雷平地起,山沉江湧流雲氣。

> 龍吟虎嘯萬形喧,庵內情緣無止起。

> 環庵松竹連天青。冬不悴兮春不榮。

> 人來謾笑庵居苦,徹骨貧來徹骨清。

> 清貧生理十分好,翻憶朱門多餓殍。

> 君能認得自家珠,終身豈羨他人寶。

> 庵似身兮主似心,欲明庵主須參尋。

> 驢胎馬腹河沙夢,那知鐵礦藏精金。

> 高著眼睛速下手,只今覓取無中有。

> 言窮理絕妄緣空,無毛獅子撩天吼。

> 庵前大廈皆蘧廬,知音有幾同神仙皆此出。

> 浮手短景甚悠悠。一切庵壞便須休。

> 溥勸吾門諸學者,不昧此庵須早修。


這段詩文,不僅描繪了虛靖堂的神秘與超脫,更暗示了其中蘊含的非凡能量與智慧。它讓我對宇宙的宏大與生命的奧秘有了更深的體悟。


在前世的印象中,江西龍虎山的觀象台亦曾是我觀測UFO的場所,有詩為證。然而,如今那裡已成為觀光勝地,打坐之處被情人鎖佔據,空間也變得狹小,令人不勝唏噓。


《度清霄》


年代:宋 作者: 张继先


> 一更一點一更初。城門半掩行人疏。

> 茅庵瀟灑一事無。孤燈相對光清虛。

> 蒲團安穩身不拘。跏趺大坐心如如。

> 月輪微出天東隅。空中露出"無名珠"(UFO)。


詩中提及的「無名珠」,在我記憶中,如同珍珠般大小,緩慢移動。或許正因如此,今生我依然喜歡在山頭打坐,追尋那份與宇宙連結的寧靜。


《道藏經》記載,張繼先在靖康之亂前,曾多次向宋徽宗進言,警告天下將大亂,北方異族將入侵,卻無人理會。宋徽宗反而冊封道士林靈素為國師,張繼先認為他是欺世盜名之輩。書中還記載,張繼先天師年紀輕輕,僅36歲便已離世。當時便引發了許多人的質疑:究竟是何方神聖,竟敢如此大膽,過早地勾走張天師的魂魄?然而,兩年之後,有人在杭州親眼目睹張繼先天師,他混跡於人群之中,在一戶人家的生日素宴上,大快朵頤。實際上,我所見的是,張繼先離世後,他的靈魂仍在四處參學,不斷精進。


自1997年首次接觸外星文明以來,我一直在消化這些超越常規的信息。其中一次打坐時,我忽然看見一位外星「名師」降臨,祂全身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些外星智慧生命,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默默地修復地球能量,提升人類意識。祂們以無盡的愛心,願意付出一切來幫助地球上的眾生。從外星的視角來看,地球人所固有的習性對祂們而言並不存在,因此,只要有人呼喚,祂們便會應聲而來,盡其所能地協助地球。對於地球人在長期靈修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外星「名師」會伸出援手,祂們運用光與能量,不僅能消除地球靈修難以觸及的障礙,更能直接化解更為細緻的業力。


## 結語:意識的覺醒與宇宙的無限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外商公司工作,但修行與打坐的習慣從未間斷。我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印度教經典,如《薄伽梵歌》,同時也陸續看見自己不同的前世。我曾是南朝時期的一位皇帝,再往前,又是一個……這些跨越時空的記憶,讓我對生命的輪迴與意識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的UFO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外星文明的接觸,更是關於自我探索、意識覺醒以及對宇宙無限可能性的體悟。它提醒我們,在看似有限的物質世界之外,存在著更廣闊的維度與智慧,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與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