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印度很多政教合一的案例但中國多是由軍人得天下,一般而言軍人得天下多自私且不清廉
,所以阿拉伯國家還是喜歡宗教政權,有宗教理想的人比較能抵的住誘惑,如果人類真的能建立一個樂園或許物質不多,不過大家都願意分享快樂,到是見好事.
東漢永壽二年(156),据說張陵在鶴鳴山中被毒蛇咬傷而死。然而,人們卻說他乘著仙鶴,到天庭仙境去了。這種得道成仙的,寓寄著人們對張陵的懷念。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張魯先後承其事業。道教中人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系師”,張魯為“嗣師”,因此張陵之道又叫“天師道”。經過陵祖孫三代的傳教,特別是在張魯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東、漢中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
在張魯主持的漢中政權內,廢除官吏,皆以祭酒為治。有小過者,須修補道路,將功抵過,略示懲戒。對被觸犯法者,寬恕三次而再犯,才處以刑罰。張魯自稱“師君”,下設祭酒,各領部眾。祭酒上又設大祭酒,層層統領。其中的都講祭酒,地位僅次于張魯,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習《道德經》。蜀漢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馬超,就曾擔任過都講祭酒。祭酒在各自領域設立義舍,義舍中備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費住、吃。据說如果貪食過多,鬼便能使其生病。這種義舍可以說是道教的基層組織。
張魯統治漢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史稱“民夷便樂之”。其勢力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與劉備、灸權比肩,連東漢朝庭亦任命他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至建安二十年( 215),張魯降于曹操,他將存放寶物財富的倉庫打上封印,留作國家財產,兩袖清風而去,曹操對他的人品大為贊賞,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張魯他是政教合一的先行者,是太平社會的實驗者。
所謂政教合一。政,指的是他實質統治漢中地區,擔任「漢寧太守」職位(「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是漢中郡(漢寧郡)的地方首長;教,指的是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他自稱「師君」。他是政治首領,也是宗教領袖,這在中國歷史非常少見。
張魯的轄區,不設官吏,沒有什麼縣長、縣令,管理階層由資深教徒擔任。這些資深教徒,稱為「祭酒」。他們管政務,也管教務。
「祭酒」一職是由「鬼卒」升等而來。初入教的人,等於在初級班,稱為「鬼卒」;修道到一個程度後,晉升為師兄級,就叫「祭酒」。擁有部眾較多,也就是被FOLLOW的人數較多的祭酒,稱為「治頭大祭酒」(《後漢書》說是「理頭」)。
張魯的法令,不是嚴刑峻罰,而是教化優先。有錯,原諒;再錯,原諒;還錯,還是原諒。超過三次,才司法處理。而司法也不來治亂世用重典那一套,如果所犯的罪不重,可能罰他修路。這和現代法律處以勞動役的概念差不多。(典略:「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
儒家主張的道德教育,很難實現;以為苦口婆心碎碎念,人民便會發揮道德良知,「有恥且格」,人性有這麼單純就好囉。比較有機會實現的,是利用宗教的力量。教徒相信宗教鬼神,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自然不敢亂來。張魯做到了,很不容易。
張魯在漢中,採用的生產方式可稱為微型的社會主義。各個祭酒必須在自己的管區裡修建「義舍」,準備米肉(義米、義肉),來往行人想吃就吃,但不是199吃到飽的那種。有多少肚量就多少食量,貪口腹之慾吃太多的,據說會被鬼神咀咒生病。
這個「義舍」,史書上說,就像當代的「亭傳」,也就是驛站的旅館。但看來更像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之類的。
民以食為天。在窮困饑餓的時代,漢中簡直是世外桃源,依附的人多。韓遂、馬超和曹操打仗期間,關西數萬家百姓從子午谷進入漢中。
張魯在漢中一帶執政三十年。這個社會福利、共產制度只在一個區域內實施,沒機會放諸四海看看是否皆準,有點可惜,但已經是難得的經驗。
而後中國又亂四川人一直希望有這樣的國家
而後李雄所領導的流民起義,亦與天師道有密切關係。他們在青
城山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下,於永興元年(304)十月在成都地區建立了成漢政權,
以范長生為國師,尊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在范長生的輔佐下,刑政寬和,事役稀少,
百姓富實,「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
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⒄凡經六世四十三年,至東晉永和三
年(347)方被桓溫所滅。
范長生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蜀後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縣郁山鎮)反,車騎將軍鄧芝率兵征討。平定後,朝廷為免再生事端,將涪陵五千餘戶強行遷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長生一家。當時,一些處於戰亂的人們,為擺脫現實苦難的困擾和尋求精神的寄託而皈依宗教。因此,由張道陵創建的「天師道」,在成都一帶盛極一時。飽受戰亂與歧視之苦的范長生,也加入了天師道,長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義,博學多才,深得天師道教徒的敬服,被擁為成都一帶天師道的首領。
他從事道教修煉,欲為神仙,得長生久視之術。宋代祝穆《方輿勝覽》雲「先主(劉備)征之不起,就封為逍遙公」,「劉禪易其宅為長生觀」。《列仙傳》說蜀才「年百餘歲,人奉為仙,稱曰長生」。《資治通鑒》云:「長生博學多藝能,年近百歲,蜀人奉之如神。」
范長生家世世代代掌握部曲,他本人又是天師道教主。到李流據郫城時,他領有千餘戶人家,住在青城山下。青城山是天師道的一個治所,是有名的洞天福地。《寰宇記》卷七十三引《道書福地記》說:「上有沒溺池,有甘露、芝草」。又引《玉匱經》說:「此(指青城山——引者)第五大洞,寶山九室之天,黃帝所秦(當是奏之誤——引者)拜為五嶽丈人。黃帝刻石拜謁纂書猶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師立青城治於其中。」青城治不在二十四治之中,或者是別治、游治、下治之類。天師道的治猶如世俗的官府,管理道民的宗教行政機構,組織比較嚴密,教主與教民的關係,實際上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形成一種超乎國家行政組織之外的統治力量。范長生在青城山下擁有部曲,必然也擁有道民。他能拿出糧食供軍,這充分顯示了他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又是一個擁有武裝的道教主。羅尚平西將軍府參軍徐輿看中了范長生這股力量,他向羅尚要求為汶山太守,聯合范長生,共同攻李流;羅尚不許。徐輿怨怒,出降李流;李流用為安西將軍。徐輿,涪陵人,與范長生算是同鄉。通過徐輿的遊說,范長生資給流民軍糧食。李流的軍糧問題,暫時得到解決,擺脫了飢餓的困境。
經過李特、李流領導流民軍三年為實踐,李雄認識到不得蜀中土著的支持是危險的。李流通過徐輿的遊說,流民軍得到范長生的大力支持,使流民軍渡過難關,轉危為安。儘管范長生原籍是涪陵丹興,但范氏在蜀中居住已有百年,有土地,有千餘家部曲,又是道教首領,與蜀人有千絲萬縷聯繫,即是說,有相當實力。故「李雄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人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以緩和六郡流民與蜀中土著的矛盾。
范長生認為自己無法領導流民大軍,於是,他充分利用披在身上的道袍,傳達天意,說「推步大元五行,大會甲子,獨鍾於李,非吾節也」(《十六國春秋》)。不接受皇帝位,更勸李雄自立。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月,范長生從青城山來到成都。六月,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改元宴平,以范長生為丞相,加號「四時八節天地太師」(《通鑒考異》引《華陽國志》),封西山侯,「復其部曲,軍征不預,租賦一入其家」(《華陽國志·大同志》)。這是李雄和流民上層給范長生的酬謝:政治上是丞相,當朝一品;經濟上,他的部曲不負擔徭役,他的土地也不向大成政權輸納租賦。他成了十足的封建貴族,既有土地,又有依附農民,還獲得豁免賦役的特權。范長生從支持流民集團到加入大成政權,標幟著六郡氐叟侯王、漢族大地主與蜀中大地主的合流,構成大成政權的統治核心,這就是大成政權的階級實質。范長生在大成政權內所享有的經濟特權與西晉的貴族王公並無兩樣,也就是大地主特權在大成政權中的合法化。
此時的范長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則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諧。在范長生「清心寡欲,敬天愛民」的涉世宗旨影響下,在其「休養生息,薄賦興教,切莫窮兵黷武」的勸導下、大成寬和政役,輕徭薄賦,建官學,興文教,端風化,罰不妄舉,刑不濫及,恩威遠播。來稱臣依附的人增多,大成一度昌盛。
公元318年(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四月,范長生卒於成都。
范長生死後,其子范賁被李雄封為丞相。
347年,成漢被東晉大將恆溫所滅,成漢將領鄧定、隗文等人因此推范賁為帝,根據史書記載,范賁「以妖異惑眾」,因此蜀地很多人歸附。
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將軍朱燾攻擊范賁,范賁被殺,遂平定益州。
沒想到道教原來是一個人類皆平等政治理想最後被加上佛教和儒家的規儀成爲現在的宗教 道法自然不该有一堆规仪,当时五斗米道是大家向往的生活,所以常有反的人未见平等社会,君王位控制道教才加上儒家的思想变成现只有规仪的顺民
道教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摒弃了被农民叛乱所利用之教义和制度,反对修道之人「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主张「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国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列为规戒。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革「专以礼度为首」,以礼作为规范。主要作出了这些改革:重此道教变顺民
,所以阿拉伯國家還是喜歡宗教政權,有宗教理想的人比較能抵的住誘惑,如果人類真的能建立一個樂園或許物質不多,不過大家都願意分享快樂,到是見好事.
東漢永壽二年(156),据說張陵在鶴鳴山中被毒蛇咬傷而死。然而,人們卻說他乘著仙鶴,到天庭仙境去了。這種得道成仙的,寓寄著人們對張陵的懷念。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張魯先後承其事業。道教中人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系師”,張魯為“嗣師”,因此張陵之道又叫“天師道”。經過陵祖孫三代的傳教,特別是在張魯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東、漢中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
在張魯主持的漢中政權內,廢除官吏,皆以祭酒為治。有小過者,須修補道路,將功抵過,略示懲戒。對被觸犯法者,寬恕三次而再犯,才處以刑罰。張魯自稱“師君”,下設祭酒,各領部眾。祭酒上又設大祭酒,層層統領。其中的都講祭酒,地位僅次于張魯,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習《道德經》。蜀漢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馬超,就曾擔任過都講祭酒。祭酒在各自領域設立義舍,義舍中備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費住、吃。据說如果貪食過多,鬼便能使其生病。這種義舍可以說是道教的基層組織。
張魯統治漢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史稱“民夷便樂之”。其勢力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與劉備、灸權比肩,連東漢朝庭亦任命他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至建安二十年( 215),張魯降于曹操,他將存放寶物財富的倉庫打上封印,留作國家財產,兩袖清風而去,曹操對他的人品大為贊賞,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張魯他是政教合一的先行者,是太平社會的實驗者。
所謂政教合一。政,指的是他實質統治漢中地區,擔任「漢寧太守」職位(「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是漢中郡(漢寧郡)的地方首長;教,指的是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他自稱「師君」。他是政治首領,也是宗教領袖,這在中國歷史非常少見。
張魯的轄區,不設官吏,沒有什麼縣長、縣令,管理階層由資深教徒擔任。這些資深教徒,稱為「祭酒」。他們管政務,也管教務。
「祭酒」一職是由「鬼卒」升等而來。初入教的人,等於在初級班,稱為「鬼卒」;修道到一個程度後,晉升為師兄級,就叫「祭酒」。擁有部眾較多,也就是被FOLLOW的人數較多的祭酒,稱為「治頭大祭酒」(《後漢書》說是「理頭」)。
張魯的法令,不是嚴刑峻罰,而是教化優先。有錯,原諒;再錯,原諒;還錯,還是原諒。超過三次,才司法處理。而司法也不來治亂世用重典那一套,如果所犯的罪不重,可能罰他修路。這和現代法律處以勞動役的概念差不多。(典略:「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
儒家主張的道德教育,很難實現;以為苦口婆心碎碎念,人民便會發揮道德良知,「有恥且格」,人性有這麼單純就好囉。比較有機會實現的,是利用宗教的力量。教徒相信宗教鬼神,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自然不敢亂來。張魯做到了,很不容易。
張魯在漢中,採用的生產方式可稱為微型的社會主義。各個祭酒必須在自己的管區裡修建「義舍」,準備米肉(義米、義肉),來往行人想吃就吃,但不是199吃到飽的那種。有多少肚量就多少食量,貪口腹之慾吃太多的,據說會被鬼神咀咒生病。
這個「義舍」,史書上說,就像當代的「亭傳」,也就是驛站的旅館。但看來更像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之類的。
民以食為天。在窮困饑餓的時代,漢中簡直是世外桃源,依附的人多。韓遂、馬超和曹操打仗期間,關西數萬家百姓從子午谷進入漢中。
張魯在漢中一帶執政三十年。這個社會福利、共產制度只在一個區域內實施,沒機會放諸四海看看是否皆準,有點可惜,但已經是難得的經驗。
而後中國又亂四川人一直希望有這樣的國家
而後李雄所領導的流民起義,亦與天師道有密切關係。他們在青
城山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下,於永興元年(304)十月在成都地區建立了成漢政權,
以范長生為國師,尊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在范長生的輔佐下,刑政寬和,事役稀少,
百姓富實,「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
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⒄凡經六世四十三年,至東晉永和三
年(347)方被桓溫所滅。
范長生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蜀後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縣郁山鎮)反,車騎將軍鄧芝率兵征討。平定後,朝廷為免再生事端,將涪陵五千餘戶強行遷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長生一家。當時,一些處於戰亂的人們,為擺脫現實苦難的困擾和尋求精神的寄託而皈依宗教。因此,由張道陵創建的「天師道」,在成都一帶盛極一時。飽受戰亂與歧視之苦的范長生,也加入了天師道,長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義,博學多才,深得天師道教徒的敬服,被擁為成都一帶天師道的首領。
他從事道教修煉,欲為神仙,得長生久視之術。宋代祝穆《方輿勝覽》雲「先主(劉備)征之不起,就封為逍遙公」,「劉禪易其宅為長生觀」。《列仙傳》說蜀才「年百餘歲,人奉為仙,稱曰長生」。《資治通鑒》云:「長生博學多藝能,年近百歲,蜀人奉之如神。」
范長生家世世代代掌握部曲,他本人又是天師道教主。到李流據郫城時,他領有千餘戶人家,住在青城山下。青城山是天師道的一個治所,是有名的洞天福地。《寰宇記》卷七十三引《道書福地記》說:「上有沒溺池,有甘露、芝草」。又引《玉匱經》說:「此(指青城山——引者)第五大洞,寶山九室之天,黃帝所秦(當是奏之誤——引者)拜為五嶽丈人。黃帝刻石拜謁纂書猶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師立青城治於其中。」青城治不在二十四治之中,或者是別治、游治、下治之類。天師道的治猶如世俗的官府,管理道民的宗教行政機構,組織比較嚴密,教主與教民的關係,實際上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形成一種超乎國家行政組織之外的統治力量。范長生在青城山下擁有部曲,必然也擁有道民。他能拿出糧食供軍,這充分顯示了他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又是一個擁有武裝的道教主。羅尚平西將軍府參軍徐輿看中了范長生這股力量,他向羅尚要求為汶山太守,聯合范長生,共同攻李流;羅尚不許。徐輿怨怒,出降李流;李流用為安西將軍。徐輿,涪陵人,與范長生算是同鄉。通過徐輿的遊說,范長生資給流民軍糧食。李流的軍糧問題,暫時得到解決,擺脫了飢餓的困境。
經過李特、李流領導流民軍三年為實踐,李雄認識到不得蜀中土著的支持是危險的。李流通過徐輿的遊說,流民軍得到范長生的大力支持,使流民軍渡過難關,轉危為安。儘管范長生原籍是涪陵丹興,但范氏在蜀中居住已有百年,有土地,有千餘家部曲,又是道教首領,與蜀人有千絲萬縷聯繫,即是說,有相當實力。故「李雄以范長生有名德、為蜀人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以緩和六郡流民與蜀中土著的矛盾。
范長生認為自己無法領導流民大軍,於是,他充分利用披在身上的道袍,傳達天意,說「推步大元五行,大會甲子,獨鍾於李,非吾節也」(《十六國春秋》)。不接受皇帝位,更勸李雄自立。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月,范長生從青城山來到成都。六月,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改元宴平,以范長生為丞相,加號「四時八節天地太師」(《通鑒考異》引《華陽國志》),封西山侯,「復其部曲,軍征不預,租賦一入其家」(《華陽國志·大同志》)。這是李雄和流民上層給范長生的酬謝:政治上是丞相,當朝一品;經濟上,他的部曲不負擔徭役,他的土地也不向大成政權輸納租賦。他成了十足的封建貴族,既有土地,又有依附農民,還獲得豁免賦役的特權。范長生從支持流民集團到加入大成政權,標幟著六郡氐叟侯王、漢族大地主與蜀中大地主的合流,構成大成政權的統治核心,這就是大成政權的階級實質。范長生在大成政權內所享有的經濟特權與西晉的貴族王公並無兩樣,也就是大地主特權在大成政權中的合法化。
此時的范長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則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諧。在范長生「清心寡欲,敬天愛民」的涉世宗旨影響下,在其「休養生息,薄賦興教,切莫窮兵黷武」的勸導下、大成寬和政役,輕徭薄賦,建官學,興文教,端風化,罰不妄舉,刑不濫及,恩威遠播。來稱臣依附的人增多,大成一度昌盛。
公元318年(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四月,范長生卒於成都。
范長生死後,其子范賁被李雄封為丞相。
347年,成漢被東晉大將恆溫所滅,成漢將領鄧定、隗文等人因此推范賁為帝,根據史書記載,范賁「以妖異惑眾」,因此蜀地很多人歸附。
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將軍朱燾攻擊范賁,范賁被殺,遂平定益州。
沒想到道教原來是一個人類皆平等政治理想最後被加上佛教和儒家的規儀成爲現在的宗教 道法自然不该有一堆规仪,当时五斗米道是大家向往的生活,所以常有反的人未见平等社会,君王位控制道教才加上儒家的思想变成现只有规仪的顺民
道教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摒弃了被农民叛乱所利用之教义和制度,反对修道之人「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主张「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国扶命」,以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列为规戒。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革「专以礼度为首」,以礼作为规范。主要作出了这些改革:重此道教变顺民